作者: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东北亚研究通讯”,点此阅读原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译:钟飞腾,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者按:近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做出悲观的预测,其中不少还是国际知名人士,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刊文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克鲁格曼曾因对亚洲发展模式提出质疑而声誉鹊起,但克鲁格曼并不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针对美国此起彼伏的看衰中国经济的噪音,长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最近刊文对上述论点逐一反驳,拉迪认为中国经济进入复苏通道。拉迪的看法,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前景,而且能帮助我们准确识别纷繁复杂的各类观点中的真知灼见。
拉迪出生于1946年,1975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入布鲁金斯学会,2003年春季入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是全球知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1978年、1983年和199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中国经济增长与布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和《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改革:1978-1990年》三本专著,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此后,拉迪一直专注于研究中国经济,著作等身,被誉为美国研读中国经济问题的大师。
从左到右数,第四人为拉迪
许多经济学家、记者和其他分析人士对当前中国经济放缓达成了新的共识。他们的论点是,中国在2023年春季的失误预示着一个更严重的长期问题,即政策制定可能存在问题,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这种广泛流行的评估可能为时过早,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毫无疑问,中国面临着许多结构性和其他方面的挑战,如生产率下降,劳动力萎缩,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技术转让的限制,正在进行的房地产泡沫的调整,年轻工人失业率的上升等。这些挑战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无法回到1980-2010年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当时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但是,仔细解读当前形势,却并不支持如下这种观点:即中国经济增长目前正陷入严重的周期性下行螺旋,这种下行螺旋将持续数年。
中国经济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总体同比增长率回升至6.3%,但同比增长的部分原因是2022年第二季度增长疲软,比第一季度的产出水平增长不到1%。因此,第二季度的表现低于投资者的预期。令人失望的增长部分是因为,家庭消费的季度环比年化增长率,从第一季的33%降至15%,但第一季度的激增是因为,2022年第四季度消费增长非常疲软,加上政府在2022年底解除了新冠疫情封锁的结果,这是一次性事件,因此不可持续。
中国的进口也有所减弱,在2023年前7个月萎缩7.6%,这可能表明国内需求疲软。但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正如高盛已经指出的那样,“名义进口增长的下降完全是由价格效应驱动的”。从数量上看,前7个月进口量反而增长了1.0%,而去年同期则下降了6.4%。因此,2023年上半年的进口是内需增加的信号。
以下,我对目前流行的4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逐一进行批驳。
第一种,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家庭失去了信心,正在削减开支,同时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对这种观点,应该如何理解呢?
新冠大流行期间(2020-2022年)积累的银行存款。正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Adam S. Posen所说,这种积累可能反映了家庭对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资产的日益恐惧,并优先考虑短期流动性。但另一种替代性解释是,当封锁普遍存在时,家庭无法消费,因此家庭储蓄不可避免地飙升,其中大部分增加的储蓄流入了银行存款。家庭银行存款在2023年上半年继续以与2022年大致相同的速度增长,这表明没有太大变化。
但两种存款增长的背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城市地区,2023年上半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一半以上,因此家庭收入中进入银行存款的比例大幅下降。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几乎是2022年同期的10倍。这些数据有力地表明,城市家庭的储蓄率正在下降。
这一假设在2023年上半年的全国总数据中得到了证实。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全国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8.4%,轻松超过了6.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这表明,2023年上半年将出现一个转折点,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消费支出增加。
第二种错误观点认为,经济放缓正在压低工资、进一步削弱家庭信心
2023年上半年人均工资增长率为6.8%。而且,考虑到其他收入来源,如利息和其他财产性收入,人均税后收入几乎比工资收入高出四分之三,增长了6.5%,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因此,家庭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个人收入的增加和储蓄率的下降意味着,未来家庭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出乎意料地上升。
第三种错误观点是通缩
零售价格下跌可能导致家庭推迟消费,因为消费者预计商品的未来价格会变得更便宜。这将降低消费和经济增长。但人们普遍注意到,2023年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3%,这主要是由于2022年同期食品价格上涨所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7月核心消费者价格上涨0.8%,高于6月的0.4%。因此,仅凭一个月的数据就得出通缩的担忧,可能为时过早。
第四种观点认为,投资,尤其是私人投资疲软
2023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和私人投资疲软的一个原因是,2022年底工业企业的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在疫情期间并没有向家庭发放现金。但为了间接支持家庭收入,中国政府削减了一些营业税,同时阻止企业裁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尽管销售下降,但生产仍在继续,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库存达到创纪录水平。
由于库存创纪录,2023年上半年投资扩大制造业产能的短期动力的确很弱。但上半年库存下降后,或许为未来投资增加奠定了基础。
在疫情期间,私人投资继续扩张,但相对于国家投资的扩张速度而言,还是有所减弱。2023年上半年,私人投资有史以来首次收缩了0.2%。但私人投资仍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这表明政府政策对私有产权的侵蚀程度,并没有像一些批评者所说的那么严重。在导致私人投资相对放缓方面,有两个因素尤为重要——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
首先,从2020年底开始,政府突然对互联网平台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进行打击,导致这些公司的收入、投资和招聘大幅减少。但在2023年7月,监管机构给出了明确的信号,称互联网公司金融活动中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纠正”。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等在内的公司均做出了回应,加大了新员工的招聘力度,扭转了这些公司和其他私营科技公司在2022年的裁员浪潮。在新的“常态化监管”制度下,它们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不会像打击行动前盛行的自由放任监管方式那样强劲,但肯定会从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低水平上升,从而提振整体私人投资增长。
其次,2022年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8%。在调整之前,私人企业占了大部分房地产投资。因此,房地产投资的下降,对私人投资的总体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私人房地产公司目前正在去杠杆化,除了试图完成预售但尚未完工的项目外,不太可能恢复投资。因此,房地产将持续拖累私人投资的快速增长。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损失和经济损失。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复苏可能已经开始。但它是脆弱的。时间会告诉我们,经济复苏是否会站稳脚跟,还是中国正陷入周期性的下行螺旋。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键词: